Tom Boonen 贏得 2009 巴黎-魯貝冠軍 |
和連比 23 天的環法賽比起來,一場定勝負的古典賽是完全不同的戲碼。如果說環法賽是連續劇,那麼古典賽就是電影,必須在六個小時內,把所有意外、驚嘆、火爆、感人的劇情全部交待完畢。如果你期待精彩劇情,環法賽得賭賭運氣,播映 23 天卻可能看到一齣肥皂劇,最後頒獎時會讓人想往電視丟雞蛋;古典賽就不同了,卡司夠大牌而且演員十分投入,劇本(路線)雖然是一再翻用小幅修改,倒也有個基本水準,唱作俱佳下,容易引起觀眾共鳴,隨著劇情轉折而情緒起伏。最後結果可能是標準戲碼,無敵的英雄幹掉百八條好漢,最終登上盟主寶座,雖然陳腔濫調還是能夠符合大眾喜歡看英雄的口味;也有可能是神來之筆,由意料之外的配角明槍暗箭讓主角一個個落馬,成為武林新至尊。
到底什麼是古典賽(Classic)?首先,歷史一定要夠古典,舉辦超過百年是稀鬆平常。現役的車手他們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或簡稱太祖父),可能也參加過這場比賽,或者親眼目睹,告訴兒子再告訴兒子再告訴兒子再告訴兒子:「這是最偉大的自行車比賽,擊敗其他對手贏得冠軍,你就能名留青史!」所以古典賽在歐洲人的心目中,就像我們的划龍舟一樣,有種難以割捨的情感,任何一位歐洲自行車手都希望在古典賽中發光發亮。
其次,路線也要古典。隨著汽車工業的發達,給馬車走的石板道(pavé)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柏油路面。古典賽的主辦單位為了維持古典的風格,在窮鄉僻壤尋找荒廢的石板道,加以整修以利自行車賽進行。又由於古典賽大多在春季舉行,歐洲才剛融雪,地面泥濘,在石板道上幾乎沒有抓地力。騎在這種爛路面上,爆胎、摔車都是家常便飯,只有經驗老到的騎士,才能「減少」事故發生。近年由於氣候暖化,三四月舉行的比賽積雪早已化了,看起來「乾淨」不少,但騎完灰頭土臉總是難免的。
Tom Boonen 使用手編輪拿了三次 P-R 冠軍 |
第三,競爭的方法很古典,把強度拉高,別人撐不住爆掉了,你就贏了。但是古典賽路線動輒 250-300 公里,誰有本事從頭到尾一直騎高強度呢?因此尋找關鍵時刻「敲下鎚子」(Put the hammer down),拉高強度把對手甩開,就成了古典賽的競賽藝術。敲下鎚子的車手往往是獲勝決心最強的人,而且通常是主將。他會在比賽末段,例如最後一兩個小時左右,選擇一個困難路段,像是窄小的石板道、險陡坡等,衝到最前面去開始加速,讓其他對手被阻隔而不易跟上。通常這樣做法會產生一個「成功的行動」(Successful move),只有少數人能夠跟上,大家先合作拉開與後方集團的距離,最後再近身肉搏。由於戰況很慘烈,車手一隻隻爆掉,往往是零零星星進入終點,就算有衝刺對決也只有三四個人,幾乎看不到大集團衝刺。為什麼不會產生大集團衝刺呢?因為縮在副將後面一直到最後三百公尺才對決,那是節省體力的騎法!在古典賽當中沒有人能夠靠副將贏得比賽。拼到最後一分力氣都用盡了,僅僅是獲勝的必要條件,還得要有過人的膽識和運氣,才會是最終的勝利者。
第四,器材也很古典,現代輕量化的器材很難派得上用場,因為有強度疑慮。古典賽常勝軍 Tom Boonen,他用的輪組仍是 Ambrosio 方形截面的鋁框編三交叉,搭配 700x27C Vittoria 超寬管胎。集團中已漸漸出現碳纖框,不過在冠軍選手採用之前,大家的心裡仍擺一個問號。前後叉也要特別設計過,增加穩定性和吸震性。不夠強的前叉在經過石板道會發生悲劇,如 06 年巴黎-魯貝 George Hincapie 前叉豎管忽然斷掉就是最常被拿出來檢討的。把手帶要纏厚的以增加緩衝,甚至必須在平把上加裝副煞把,因為行經跳動路面車手通常握在平把上。
台灣比較常在電視上看到的職業自行車賽,大多是像環法、環台這種多日賽。如果抽出一站來看,古典賽絕對比多日賽精彩很多。多日賽因為賽制的關係,選手不得不算計精明才能拿到獎項,比賽的張力就弱很多,你只能期待明天會不會有新的變化,一路看到底。古典賽今天比完就沒了,不用保留體力,也不用計算積分,沒有省力的獲勝技倆,盡全力騎完就是了,能不能拿下勝利還得看運氣。所以想看令人感動的自行車賽,看古典賽就對了。
09 P-R 賽道以及標示的 27 段石板道 |
那麼知名的古典賽有哪些呢?義大利、法國、比利時、荷蘭等地都有舉辦古典賽,但真正歷史悠久、狂熱而且難度高的,仍屬比利時的環法蘭德斯(Ronde van Vlaanderen)、列日-巴斯通-列日(Liège-Bastogne-Liège)、法國的巴黎-魯貝(Paris-Roubaix)、義大利的米蘭-聖里模(Milan-Sanremo)以及秋季舉行的環隆巴迪(Giro di Lombardia),合稱五大經典(Monuments)。我這邊特別來介紹前不久才結束的巴黎-魯貝,告訴大家它的故事和比賽觀後感。
Paris-Roubaix 的法文發音是「叭ㄏ一 胡貝」,1896 年首次舉辦,從巴黎北郊開始往北騎,抵達北邊的小城魯貝。賽道長度 250 公里以上,大多平緩,石板道為比賽的特色,爆胎和摔倒發生頻繁,再加上氣候通常很惡劣,因此被稱為「北方地獄」,或「古典賽之后」。主辦單位刻意挑選石板道成為賽道的一部分,有多達二十幾段石板道,長度合計約 50 公里。負責發掘石板道並整修的「巴黎-魯貝之友」(Les Amis de Paris Roubaix)主席就說:「在七零年代開始有電視轉播以後,城鎮的市長看到我們來訪察路線,會以厭惡的眼光把我們趕走,好像我們會把城鎮落後的一面發掘出來似的,甚至還趕在比賽前把石板道替換成柏油路。但也由於電視轉播的關係,沿途造訪的城鎮知名度大增,巴黎-魯貝之友有如過路財神,人人趕著迎接,甚至市長會親自打電話來說:『我們在市內找到一條石板道,能不能請你們來勘察一下?』」又提到比賽所帶來的商機:「有一間無名小鎮的餐廳『樹林咖啡館』(Cafe de l'Arbre),由於地點不好沒有生意,一年只開業一天以維持執照;後來因為附近的石板道『樹林十字路』(Le Carrefour de l'Arbre,不是家樂福)成為比賽關鍵的路段,餐廳成了熱門景點,現在全年都有營業。」近年來終點都設在魯貝的自由車場,選手進場繞行一圈半衝線,接受滿場觀眾的熱烈歡呼。
Hincapie、Boonen(USPS)與古典賽傳奇 Johan Museeuw(Domo),標準的泥巴賽,2002 P-R |
每段石板道都有它的個性,有些排列整齊,幾乎是平整的,有些大小不一,縫隙比自行車胎還寬,有些則是整修不當,被汽車壓過後就產生落差。根據平整度以及長度,給予每段石板道「星等」,最困難的是五星級,長度大約 2-3 公里,崎嶇不平,沒經驗的騎士根本無法在上面騎超過三百公尺。「樹林十字路」就是最靠近終點的五星級石板道,是決勝負的關鍵。也由於石板道成為巴黎-魯貝的特色,因此冠軍車手所獲得的獎盃就是一塊石頭。這個特殊的獎盃是從 1977 年才開始頒發的,「巴黎-魯貝之友」還很有心地尋找歷年來的冠軍車手,把獎盃頒給他們。由於比賽歷史久遠,有些獎盃只能擺在已逝車手的墓前,活著領取獎盃的冠軍車手,最早追溯到 1920 年。
2009 年的巴黎-魯貝已經結束了,由比利時明星車手 Tom Boonen(Quickstep)拿下勝利,劇本大致上如先前說的一樣,由 Boonen 敲下鎚子,帶出幾位最有企圖心的主將,最後只剩下 Boonen 一人單飛進終點。雖然這是古典賽常見結果,過程卻充滿驚呼,我用不同的人稱來描述,順便帶大家認識一下古典賽名將。
Tom Boonen 是比利時最有名的明星車手,現年 28 歲,個子高,又是娃娃臉,活像個大男孩。帥只是他成為明星的特質之一,重點是他有成績,在今年的巴黎-魯貝之前,他已經拿過兩次環法蘭德斯、兩次巴黎-魯貝,是一位天才型的古典賽高手,也是衝刺名將。他所參加的古典賽當然不是每場都贏,但贏不了會有一些能夠解釋的原因,也不會太掛懷;但是在巴黎-魯貝前一週舉行的環法蘭德斯,他未能贏得勝利,原因竟然是:「Pozzato 是個陰影,我太顧忌他以致於錯失進攻良機。」
義大利車手 Filippo Pozzato(Katusha)曾經是 Boonen 在 Quickstep 車隊的隊友,在這幾年比利時境內的次要春季賽事,Pozzato 都能夠在 Boonen 的眼前奪下勝利。而且 Pozzato 轉隊後成為主將,明星特質也顯露出來了,使得 Boonen 受到威脅。其實 Boonen 的實力與經驗還是稍勝 Pozzato 一籌,但位居上位者看到後起之秀追上來,難免會有點焦慮。原本在環法蘭德斯,Boonen 應是呼聲最高,不過 Pozzato 的存在卻讓他有如芒刺在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當 Boonen 的隊友 Stijn Devolder 發起成功的行動,這兩人互相牽制沒有注意到,而把勝利讓給了 Devolder。「陰影」("The Shadow")就成了 Pozzato 的新綽號。
擺脫陰影最好的方式是採取主動,剩下的聽天由命。Boonen 在 P-R 的比賽中做到了這一點,剩下 60 公里,在石板道上他開始加速。先把領先集團拉回來,再加速一次,形成一個成功的行動,只剩下六人集團,並且差距不斷擴大。這段加速的「受害者」是 06 年 Paris-Roubaix 冠軍 Fabian Cancellara(Saxo Bank),解決掉一名主要威脅。但六人集團中「陰影」 Pozzato 也在裡面,還有虎視耽耽的挪威衝刺好手 Thor Hushovd(Cervélo TestTeam)、渴望一勝的比利時車手 Leif Hoste(Silence-Lotto)和他的隊友 Johan Van Summeren 以及壞了人家好事的西班牙人 Juan Antonio Flecha(Rabobank)。Flecha 在集團之中不只不想分攤工作,遭大家指責,還在關鍵的「樹林十字路」石板道入彎時摔了個大跤,把怨念很深的 Hoste 一起帶倒,並且阻礙了 Pozzato 幾秒鐘。
其實自行車賽不完全是殘酷的。在六人集團形成之後,合作加速拉開差距時,Boonen 曾經在石板道上發生爆胎,花了十秒鐘換一台車。但其他五人沒有因此加速擺脫這位冠軍大熱門,反而稍微放慢速度等他歸隊。一方面這個集團是由 Boonen 帶出來的,這時候落井下石未免做太絕,另一方面還不到最後決勝的時機。但是在樹林十字路 Flecha 摔倒的狀況就不太一樣,此時競爭進入到白熱化,車手互相攻擊盯咬,不可能在此時故作大方。Pozzato 被延誤的幾秒鐘,Boonen 仍繼續加速。Pozzato 並沒有放棄,把 Boonen 保持在視線範圍內,拼命追趕。但 Boonen 已經查覺到獲勝的契機,憑著獲勝的決心撐住速度;此時 Pozzato 雖然積極追趕,但看著差距由 10 秒擴大為 15 秒、20 秒......體力耗盡追回無望。最終進入到自行車場,只能善意恭喜正在繞場慶祝的 Boonen。
Flecha 與 Hushovd 在樹林十字路相繼摔車 |
挪威車手 Thor Hushovd(Cervélo TestTeam)一般人會把他視為衝刺型選手,其實他是計時賽出身的。有不錯的個人能力、速度快、可以忍受惡劣天候,使得 Hushovd 能夠在古典賽中找到自己的地位--但總是缺一個大賽的桂冠。西班牙車手 Juan Antonio Flecha(Rabobank)曾經多次在古典賽中拿下好成績,但這只是一個安慰用語,沒有攻到第一名的位置就什麼也不是。
荷蘭車隊 Rabobank 是老招牌了,這支車隊的特色之一是很少有組織性的戰術,大多靠車手自己拿下好成績。例如環法綠衫 Oscar Freire、總成績車手 Dennis Menchov,鮮少得到隊友的支援,Flecha 也不例外。相較之下 Hushovd 的 Cervélo TestTeam 以及 Boonen 的 Quickstep,車隊都幫主將做非常多的事,包括爆胎時退下來帶領主將回主集團、把攻擊瓦解掉、帶領主將拉高速度等等。像 Rabobank 這種比較鬆散的車隊,車手多半只能搭順風車,運氣好也能跟上成功的行動,Flecha 就掌握了很好的機會。不過他在最後的六人集團中卻仍想繼續佔便宜,被 Boonen、Hoste 這些老鳥識破,直接點名叫他出來帶領,分攤工作。有時候看到這集團忽然天女散花,就是要叫縮在最後面的 Flecha 到前面去,會覺得還蠻好笑的。原來頂尖的職業比賽中也會有這種情況發生。
不過 Flecha 惹的禍卻是在樹林十字路轉倒,把 Hoste 一起帶倒,並迫使 Pozzato 的速度慢下來。後面這兩位都有奪冠的希望,尤其 Hoste 還有隊友在身邊,原本形勢大好,卻被 Flecha 害慘了。前方 Hushovd 繼續加速,Boonen 跟上後反超,在一個左彎,Hushovd 失控擦撞護欄,也摔掉了奪冠的機會。Hushovd 起身後跟著兩位倒楣的比利時人一起騎進場地,未能追上 Boonen 以及 Pozzato,擺一張臭臉衝刺拿下第三名。
順帶一提,今年 Rabobank 車隊用車是 Giant TCR Advanced SL,和去年橫掃職業車壇的 Team Columbia 是同一台。有了好車子,希望 Rabobank 車隊也能有好成績。
最後一公里賽況以及前五名車手進場 |
對一位比利時人來說,拿下古典賽的勝利是除了贏得世界盃足球賽之外最光榮的一件事。比利時車手 Leif Hoste(Silence-Lotto)就是屬於這種老派思想,最大的心願就是在古典賽中取得榮耀,全年的比賽重心放在春季古典賽,其他時期甘願當一位打雜的副將。然而很現實的,他在五大經典中最好的成績只有第二名。曾經拿下過三次環法蘭德斯的亞軍,使得他年年被看好,卻年年與冠軍擦身而過。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他這麼多年來都沒辦法贏得冠軍呢?答案可能是實力以及運氣皆非上乘。同為比利時人,Hoste 和 Boonen 還稱不上死對頭或瑜亮情結,因為實力(和相貌)差一截,也因為不具明星特質使得 Hoste 對廣受歡迎的 Boonen 一直有偏見。他的運氣也不太好,像是 2006 年巴黎-魯貝,他努力追趕逃脫的 Cancellara,但竟然遇到平交道柵欄放下,Boonen 和 Hoste 一前一後闖過去,結果 Hoste 被判失格而 Boonen 仍保有第二名。總之 Hoste 一直保持著苦情的形象,雖然被公認是古典賽強手,但總是與冠軍無緣。
在 09 巴黎-魯貝中,Hoste 決心要拿下勝利,而車隊也給他很大的壓力,因為今年以來 Silence-Lotto 在春季古典賽一勝難求,對一支比利時車隊來說是極為難堪的一件事。當 Boonen 發動攻勢,Hoste 帶了隊友 Johan Van Summeren 一起跟上,其他幾位主將都是單槍匹馬,情勢對他來說非常有利。
結果 Hoste 的好事竟然被西班牙人 Flecha 給破壞了!Flecha 在石板道上過彎不慎摔倒,最大的受害者就是 Hoste。隊友 Summeren 看到主將落馬,以一記漂亮的 180 度甩尾停下來等他,重新上路後這兩人撿起剛摔車的 Hushovd。挪威人跟著兩位比利時人,一直到進入自行車場才衝刺而出,雖然擺張臭臉但好歹拿下第三名。苦情的 Hoste,落得連頒獎台位置都沒有,和全身脫力的 Summeren 一起坐在場地內沮喪。
就我長期觀察職業賽,冠軍車手表現出來的特質絕大多數是正面、積極的。也會有負面情緒特強的車手拿下中小型比賽的勝利,但通常整個氣氛會很怪,連媒體都不太願意寫好話,集團內其他車手更是不服氣。台灣人會說「氣」很重要,「氣」抬上來運勢就會跟著來。Hoste 如果想要突破「永遠的第二」,應該要先養氣,把奪冠的企圖心表現出來,而不是老在賽前激憤賽後悲情。
在英語系的世界裡,George Hincapie(Team Columbia)是古典賽的專家。對一位美國人來說,這麼積極參與歐洲古典賽的人的確是少見。由於 Lance Armstrong 的成就,在美國人的眼中,歐洲的自行車賽只有一個環法賽,其他的都不太熟悉。Hincapie 長年擔任 Armstrong 的副將,想在相同的舞台上和主將搶鋒芒是不被允許的,所以他就鎖定春季古典賽,盡情發揮個人的實力。
Hincapie 的古典賽成績算不錯,但非頂尖。拿過 2001 年 Gent-Wevelgent 的第一名,但在大賽中卻履履錯過冠軍,最高是 05 年的巴黎-魯貝第二名。某些年度他的狀況特別好,媒體把他列為熱門人物,當場比賽通常就會有倒楣的事發生。最驚心動魄的一場比賽是 06 年巴黎-魯貝,因為 Armstrong 退休,他可以開始專注在自己的表現上,當他跟上了成功的列車,卻在石板道上發生前叉豎管斷掉的意外。
06 年 P-R Hincapie 車手把掉落 |
08 年 Hincapie 轉入到 Team Highroad(後來改名為 Team Columbia),由於陣中擁有衝刺主將 Mark Cavendish,使得 Hincapie 的工作又回到副將的角色。老大哥也 35 歲了,騎士生涯稱不上有什麼代表作,為了報答他的貢獻,Team Columbia 全隊上下表示要全力支援老皮參加今年的巴黎-魯貝。隊友的心意到了,結果還是不敵壞運氣。老皮先是摔車,在關鍵時刻又發生爆胎,拆半天無法把後輪從車架上移出來,浪費了半分多鐘。即使隊友幫助他回到集團,但面對強勁的對手一波波的攻擊,卻也無力跟上,結果只騎出一場成績平庸的比賽。
看了這麼多人的參賽背景,還有許多未介紹的遺珠同樣有奪冠的實力,不過冠軍很現實的只有一位,可說是一家歡樂幾家愁。贏不了比賽,有時候得服氣技不如人,有時候要怪隊友支援不力,有時候只能怨恨時運不濟,或許這樣的比賽,正好對映了人生的種種際遇吧!來看本次賽事的精華影片,頒獎台上除了 Boonen 一臉笑意之外,Pozzato(左)和 Hushovd(右)表情真的是酸到發臭。對於後兩位來說,他們認為自己不是輸在實力,而是輸在運氣,但是明眼人看得出來,這場比賽主導的是 Boonen 和他的 Quickstep 車隊。或許 Boonen 是神選中的男人,在他做出勇敢的攻擊時,同時也保佑他免於災禍。天助自助者,Boonen 拿下第三座石頭盃,肯定是實至名歸的。
09 Paris-Roubaix 精彩片段與頒獎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