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鬥牛士完成體 |
在一個大雨的早晨,我大老遠從內湖帶著自己的輪組到安坑,準備試騎新車架。橫切穿過整個台北市區,進入新店雜亂的道路,漸漸地越來越僻靜,起起伏伏的道路就直覺很適合來練車。雖然已經是春天了,但連日的細雨讓空氣仍是冷冷的,甜甜的花香在潮濕的空氣中擴散開來,竟然有點黏稠的觸感。Peloton 品牌的創辦人舒昌威先生很熱情地招待今天要來試車的兩位客人:智陽和我,為我們解說車架的特性,也口沫橫飛地描述剛結束的北海岸自行車賽,他參與的熱血歷程,刺激程度簡直不下領先集團的爭奪戰。
為什麼和 Peloton 結下緣份,和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有些關係。北海岸自行車賽啟用了我開發的第一版成績系統,賽後進行檢討會以及花東賽的預備會議,當時單車誌的主編張壽生也在場,會後我們聊了一下。我根據自己在比賽中的表現,向他請教一些車架角度和材質的特性,他說他正好和舒老闆設計新款的車架,針對東方人的身材設計車架角度,同時推出雷諾 853 鋼管和鋁合金兩款車架,並為我解釋立管角度、後叉長度、上管長度、頭管角度、五通管高度等等設定的考量。我對車架角度的意義略有一些了解,但畢竟玩過的車不多,資歷也不長,聽張壽生的解釋後,覺得這樣的角度設計都是很合理,也考量到競賽的需求。何姐就說:「既然你幫騎士協會做事,那可以請舒老闆贊助你一個車架。」我聽了當然很高興,就要了電話,準備隔天與舒老闆聯絡。
沒想到隔天一早舒老闆自己打電話來說:「聽張壽生說你對我的車架角度很有興趣,你現在有時間嗎?」然後就解釋了將近一小時之久。大致上是從傳動性、直進性、抽車穩定性和轉向的靈活度,來解釋他角度設定的原則,以及鋼管車騎乘上的特性。聽得出來他對鋼管車情有獨鍾,不論騎乘的路感、踩踏的彈性還是古典的造型,都令他著迷不已。為了車架材質的選擇,我還請教當時還在台灣的 Zoltan。他看過我比賽,認為我的體型偏壯,力量和爆發力不錯,應該考慮反應較快的車架,也就是盡可能挑選鋁合金材質。所以雖然舒老闆和張壽生都推薦比較有特色的鋼車架,但我還是決定試過了再說。
我把自己的座墊座桿、輪組、踏板裝上鋼管車,這是一台前三角鋼管、後叉碳纖的車架。上路試騎幾段上下坡和平路,覺得它路感是不錯,後叉碳纖又減輕了不少重量,但踩下去的反應不夠明快,力量的傳動似乎和鋼琴號差不多。騎完後舒老闆問我感想如何,我不置可否。再換到鋁車架上,同樣的它也是後叉碳纖。才騎上路踩沒幾下,我就知道這是我要選擇的車架了,反應輕快,力量完整傳輸,抽車時不會沈陷下去,充分反應舒老闆所解釋的角度特性。智陽也試了兩款車架,他倒是比較欣賞鋼管車,我就笑稱鋼管車是「你們這些老頭子和死老百姓騎的車架」。原來舒老闆打算開發三款車架:Le Tour(環法)是雷諾 853 鋼管車,Giro(環義)是 7 系列鋁合金,這兩款都是後上下叉碳纖;Vuelta(環西)是 6 系列鋁合金,只有後上叉是碳纖。因為資金的關係,先推出前兩款,Vuelta 只有兩台樣品車架。我想既然要選鋁合金就選成份多一點的,於是就挑了紅色的 Vuelta。
車架選好後,就放到 k3 那邊去,也把鋼琴號一併帶過去,準備把零件移植。Zoltan 在台北自行車展上採購了一批 Novatech(久裕)的低風阻碳纖輪組,是採用管胎的輪框,我請他幫我買了一對。既然要組一台競賽用車,龍頭把手就一次到位,選擇最多環法選手使用的 Deda Newton 31.8mm 大口徑。為了輕量化,前叉採用 Deda BlackMagic 全碳纖材質,僅 376 克。舊座墊已經破皮且會吱吱叫,於是新買一顆看起來比較穩固的 Fizik Arione,座桿先沿用舊的。零件都選好後,就放在車店裏掛號排隊,等待 k3 的慢工出細活。
花東賽即將來臨,沒有公路車可以練習,只好騎登山車維持一下體能了。我已經一年多沒碰登山車了,騎一陣子後就發現這兩種車種上的差異。登山車的重心高、軸距長,轉向靈敏,而且全鋁合金材質踩起來硬梆梆。我騎登山車練習有兩個新領悟,一個是抽車,一個是下坡過彎。
![]() |
新練的抽車姿勢攻陡坡頗有效果 (大屯山賽,張壽生攝) |
有一種過彎的觀念叫做「逆向操舵 (counter steering)」你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意思是你要右彎,手把向左打,要左彎,手把向右打。這是違逆常識的做法,但你不妨做個試驗:在一條直路上直線行進,忽然將手把向左打,腳踏車會往哪邊彎?答案是向右。物理現象我恐怕也解釋不清,簡單講結論,就是手把向左打會造成腳踏車向右側倒,形成向右過彎壓車的效果。在高速過彎的時候,「逆向操舵」可以讓車身快速倒下,提供足夠向心力,讓過彎又快又穩。過去我騎鋼琴號,頭管角度較小(較傾斜),穩定性較高,手把在轉向時回正的力量較大,「逆向操舵」的效果較不明顯。換騎登山車後,轉向靈活度大增,加上重心高,很容易利用「逆向操舵」來壓車。一年多前我騎登山車下坡時,必須把屁股拉到盡可能的後方,重心壓到很低,雙腳打水平,全身縮成一團,才覺得過彎比較穩當,但利用「逆向操舵」,以上這些動作全免了,輕輕鬆鬆壓車過彎,又快又穩,創下個人五指山下坡最快的平均速度,而且絲毫不會感到危險。「逆向操舵」的觀念不算新,老早就用在各式兩輪機械競賽場上了,這四個字是我發明的詞,可別拿去問老鳥有沒有聽過了。
這是我在登山車上得到的心得,若不是 k3 的組車時間稍長,可能還沒這個機緣回頭騎騎登山車呢!算是意外的收穫。不管怎麼樣,趕在花東賽前一個多禮拜,新車總算組好了,保有 k3 一貫的品質,變速快又精準、煞把輕巧滑順。輪組黏上 Vittoria EVO Corsa CX 管胎,整台車就成型了。全車重量約 7.8 公斤,和 9 公斤的鋼琴號比起來,實在是非常輕盈的了。
騎上新車的感覺就是「好快啊!」,在訓練台上以及爬五指山,速度都快了 10%。它的速度越快,我就越用力去踹它,加上新領悟的抽車法實在太迷人了,不知不覺就過度訓練。在花東賽當週的禮拜二,騎起車來已經沒什麼力量了,速度大幅衰退,隔天整條腿就開始痛了起來。到比賽當日勉強算是恢復了,但是因為磨合期不夠長,對新車的掌握仍然是非常的陌生。
![]() |
騎著鬥牛士參加花東賽 (吳美靜攝) |
但踩踏的迴轉技巧不是說改就改的,還得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才培養得出來。花東賽之後又參加了好幾個比賽,平路、爬坡、抽車、訓練台反覆練習,再觀察那些看起來騎得很輕鬆的騎士他們的騎車姿勢(尤其是柔軟度特好的女性車友),慢慢才把迴轉技巧修正到平順,將不必要的力量浪費減到最少。有了經濟的施力原則,搭配力量傳導效率高的車架,才能體會這個車架真正帶給我的好處。
![]() |
下牛山壓車過彎 (張壽生攝) |
適應了兩個多月,現在總算比較能掌握這車架,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車架也教了我很多騎車的技巧。我常在車店裏或山上咖啡座,聽到車友們的高談闊論,爭執哪種材質、什麼角度、哪個品牌,才是最棒的車架,有時候過度強調了車架的某個特質,卻忽略了這種特性造成的弱點,在批評其他車架時,又過度強調了某個特性造成的缺點,而忽略了這種特性所帶來的優勢。最常見的爭論就是鋼車架和鋁車架之間的選擇,許多人認為鋁車架「死硬」,騎起來很顛,路感不好,而認為這不是一個好選擇,但同樣特性的另一面是傳動性好、力量反應靈敏,卻很少被舉出來討論。擁戴鋼車架的車友認為鋼管的吸震能力好、有彈性、騎起來路感佳,卻忽略了這樣的特性造成力量的吸收,不利瞬間大功率的輸出。原先張壽生和舒老闆都推薦我選擇鋼車架,但最後我還是選了鋁車架。以自己的長處和騎乘習慣,配合車架的特性去做選擇,就是最適合的車架,至於車架特性上的缺點,虛心一點去適應它,說不定還能增進騎車的技巧。
Peloton 是法文「主集團」的意思,在自行車賽中已經普遍被使用了。紅色的塗裝,強悍的特性,又以 Vuelta 為型號,我把這台車命名為「鬥牛士」應該是個貼切的名字。舒昌威先生為自己的品牌 Peloton 下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註解:「每位參與競賽的車手,都會希望跟上主集團。如果能夠和主集團一起進終點,那真是莫大的喜悅與成就。」的確是如此啊!參加過兩屆的花東賽,我深深能體會到主集團離我遠去的挫折感,而騎著「鬥牛士」,終於在今年花東賽第二天,一圓跟著主集團進入終點的夢想。花東賽只是鬥牛士與我合作的開始,未來他將與我一同創造更多競賽場上的故事。
2005/7/7